• 唐末内蒙古的形势与契丹对内蒙古的统一

  • 【关闭】 】发布日期:【 2017-12-05 】 浏览次数:【 4235 次】
  •   回纭汗国崩没,唐朝的统治也到了后期,中原藩镇争雄,漠南地区又处在一个大分化,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直到十世纪初,契丹再次实现对这一地区的重新统一。强大的回绝汗国崩溃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吐谷浑,党项与沙陀突厥生活的空间。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在七世纪以前曾建立政权,活跃于青海一带。后为吐蕃所灭,大批吐谷浑人奔赴唐朝,被安置在灵州一带,设安乐州,任命其首领为刺史。八世纪中期以后,吐蕃势力北上,攻陷河陇地区,部分吐谷浑人继续东迁,散居在唐朝天德军与振武军辖境,即今之河套,鄂尔多斯市及呼和浩特市的南部地区。史称:“今俗多谓之退浑,盖语急而然。”①(册府元龟》载:“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天德军奏:生退浑部落三千帐来投丰州”。②丰州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到唐末五代,吐谷浑曾参与中原的角逐,后被契丹征服。这部分吐谷浑人逐步融人漠南其他民族之中。
      
      党项,是古羌族的一支。唐初散居在四川北、青海东南一带。有大小一百多个部落,其中党项拓跋部最为强大。唐贞观初年内服唐朝,逐渐迁徙于灵,夏二州,开始进人鄂尔多斯高原西南,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一带。公元八世纪中叶,唐朝政府为护卫党项免遭永安城镇将阿史那思昧骚扰,“复置肴州以护党项”。①此后,部分党项人继续东迁唐之天德振武辖境,并东渡黄河进人山西北部。公元887年(光启三年),党项拓跋部首领思慕,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封为夏绥银节度使,赐姓李,势力扩展到夏、绥、银、盐、有州等地。这为后来西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地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