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包的历史发展以及演变

  • 【关闭】 】发布日期:【 2017-06-19 】 浏览次数:【 5977 次】
  •  

    蒙古包  从中国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兴安岭的绿林。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游牧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我们所说的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一直以来所特有的文化模式,它伴随着蒙古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一直住在窝棚里,这种团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住,用桦树皮扭盖,制作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从采集向狩猎开始过渡,活动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这就要求有一种便干迁徙的居室,干是窝栩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随后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佳搜盖。据史料记载:“呼伦贝尔之普迫蒙人,每限于游牧,依小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窍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

     

      蒙古包的搭建相对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圆圈将预先编制的木条方格(哈纳)架好,再架上顶部的天窗(奥尼),将木条与天窗衔接在一起绑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蒙古包以圆形为总的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蒙古包冬暖夏凉,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立刻热浪扑面.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子,隔风性能较好。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把套瑙盖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蒙古包形似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

     

      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是以木、毡为墓本材料的各部件组装而成,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二人足可。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土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拼起来了。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个女人就可以举起来放到车上。蒙古包维修方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