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包的影响和文学著作

  • 【关闭】 】发布日期:【 2016-08-04 】 浏览次数:【 2935 次】
  •  

    蒙古包  蒙古包的影响和文化象征:

     

      很多世纪以来,蒙古包就是蒙古族这个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正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士伦所说:“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和部落生活的一个中心。传统文化就是在这里产生的。那些一直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以及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和今的一个桥梁。

     

      在历史上,有很多东西方旅行家、探险家以及学者在他们的著作里都写到了蒙古包。鲁不鲁乞,法国人,大约在1252年受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遣,出使蒙古帝国,写出《东游记》。《东游记》载:“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篷……”据宋朝彭大雅、徐霆所著《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穹庐就是蒙古包。明朝肖大亨的《北虏风俗》、清代张穆的《蒙古游牧记》,还有十三世纪中叶约翰·普兰诺·嘉宾尼、威廉·鲁布鲁克等人的旅行记以及《马可·波罗游记》等,这些著作中都对蒙古包有浮光掠影般的描述。如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说蒙古包是木杆和毛毡制作的圆状房屋。可以折叠,迁移时叠成一捆拉在四轮车上,搭盖时总是把门朝南。